2006年3月26日星期日

这一个世界没有春天

早上开电脑,发现竟然已经9点多钟,夏令时终于开始了。

由于纬度较高,冬夜夏昼都很漫长,夏令时的启用是有道理的。而瑞士人的生物钟似乎也已经习惯跟随着人造钟表运转,不再依日出日落。不像我们,早上9点,还是8点钟的感觉。

下午带孩子们出去散步,还是穿了厚厚的外套。没走多远,就发现我们的估计严重保守——汗,真的是汗。

Uetliberg 上的雪还没有化吧,苏黎世的三月不应该还是冬天吗?可是热辣辣的阳光分明在暗示夏天的来临,没有春天。

图:宁静的周日下午
图:一只小松鼠飞越树梢,一直跑进某家的阳台


-ZH-

2006年3月21日星期二

难说再见

菲菲开始意识到:进入托儿所就是妈妈要离开她了,所以在第二道门口就死死的抱紧了我,哪怕最喜欢的爬楼梯也放弃了,进入他们的Group后就更加的警惕了。我陪着玩了十五分钟,她始终抓紧了我,无奈之下只能狠狠心交给了Janina 。
我回头看到她那决绝的哭喊,差点就停步了,在走廊里站着不敢离开。没有妈妈愿意听到自己的孩子哭叫,还好只持续了一分钟,我得以安心的离开。我不知道下一次会怎样。
菲菲在这里得不到哥哥的很多照应,因为哥哥有很多的朋友在这里。而在我读书的那个托儿所,哥哥是新人,加上和别的小朋友语言不通,只有和妹妹才好玩好说话,所以俩兄妹形影不离。
想当初宽宽刚入托的时候,也是难"分手"啊,但他那时毕竟大了,可以"利诱"了,哈哈。

祝天下妈妈爸爸们夜夜好梦!3月21日世界睡眠日:关注失眠 改善抑郁

2006年3月20日星期一

Touching Song

我看见雪花飘时
原来
你那里雪落更深

寒梅仍能傲雪
相信
你更加胜别人


-ZH-

2006年3月19日星期日

不敢言老

宽宽看电视的时候,冷不丁冒出来一句:“爸爸妈妈,你们不要死”。着实让我吓了一跳,唉,故事中的生死看得太多了。

这事过去有一段时间了,记得那时问过为什么,但忘了他的回答,大约是“我不知道”之类吧。

每每感叹自己变老了的时候,宽宽马上会予以否定:“Nein!你们还没有白头发呢”。还争取妹妹的支持:“菲菲,爸爸妈妈有没有白头发?”

是啊,爸爸妈妈一点也不老呢,就算有了白头发也不算老。因为爸爸妈妈和你们一样也是孩子,爸爸妈妈也有爸爸妈妈。只要有爸爸妈妈,就不能说老,对不对?爸爸妈妈还要等着你和妹妹长大,看你们的孩子长大,静静地等待你们在远方平安的消息,就像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一样。

-ZH-

2006年3月17日星期五

1+1=11

两年前曾经和 Victor Bright 一家做过邻居,我们在二楼,他们三楼。四楼是顶楼,住一对老夫妻 Jacob 和 Johanna。宽宽管 Johanna 叫奶奶,而菲菲还不知道在哪儿呢。

Victor从美国来,看得出是个好爸爸,总是看到他拎着洗衣框跑上跑下洗衣服收衣服,跟他打招呼说又洗衣服啦?答曰“As always”,一脸无可奈何状。他和夫人 Julia 双双祖籍俄罗斯,我猜这一点是他如此模范的原因。当然,如果不是他们两个宝贝儿子,他也就少了很多表现的机会。大哥 Ben 7 岁,颇有兄长权威,曾是宽宽的偶像级人物。弟弟Charlie 5 岁,特逗。有一段时间哥俩常来串门,Charlie毫不掩饰对米饭馒头的浓厚兴趣,“Rice is my energy”,他在要第二碗白米饭的时候这样为自己辩护。他还会直截了当地问宽宽妈妈:“[t∫i:'miŋ],when will you make steamed bread again?” 。

和Victor、Julia聊天,讲到养第二个孩子的事,Victor左右食指并出,极有感触地引用朋友的话说,“One plus one equals eleven”。两年之后,当小兄妹俩轮流在夜里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、当菲菲迫使我们在凌晨轮流休息、当宽宽和妹妹一起大哭大闹令妈妈急火攻心、当精力过剩的小坏蛋们对精疲力尽的爸爸妈妈死缠烂打,我想我们终于对 1+1=11 有了深切的感性认识。

如果没有菲菲,我们现在该多么舒服啊。有时候我会对QM发出如此的感叹,当然是在有点空闲的时候。

另一句话则是不必说的:有了菲菲多么幸福。因为 1+1=11。

-ZH-

2006年3月13日星期一

异乡的温柔 (20050616旧文)

-ZH-

想不到瑞士有不少单车族。

瑞士人喜爱运动,又有大量状况良好的山野小径随时恭候,骑车越野郊游自不必说。而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也大有人在,在大街小巷与四个轮子的并驾齐驱。专门的自行车道、自行车交通指示牌随处可见。尽管他们有极其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(汽车、电车、火车、缆车、轮船)和极高的生活水平。

有一位骑车上下班的瑞士同事说不能理解竟然有人不会骑车,他指的是美国来的人。这一点我很理解他,因为这里的小孩骑车的多得是,假日里往往一家大小呼儿唤女地单车郊游。更小的Baby怎么办?爸爸妈妈的车后面再拖个小车斗,两个宝贝坐进去没问题,后面再竖起一面小红旗,煞是醒目。

我的住处与上班的地方正好10站路,每站之间相距很短,整个路程坐电车大约15分钟就到了,所以自行车是最好的代步工具。恰好路上有个单车店,于是进去问问价。看到里面有几辆旧车,每辆上有纸一张,各书几十至百多法郎不等。于是问老板是不是二手车?老板说no,那是送来修的车,我们这里的车最低700法郎!然后问我想要多少的。我说大概两百吧,"It's impossible.",他说,接着给我算苏黎世的人工每小时多少,两百法郎的自行车是多么的不切实际。最后建议我到自行车交换市场去看看,当天就有一个。边说边翻出一张表,抄下一个地址给我。

实际上在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一百法郎以下的旧车,而我又刚买了公交年票,相当于他们那一辆最便宜的自行车的价,所以事情并不那么紧急,机会总会有的。下次吧。

和同事讲起自行车之贵,他的评价是:这很正常,好一点的两三千的也不奇怪,还有人花七千法郎买一辆自行车的。

不由得怀念起那辆伴我三年、出国前几天终于离我而去、和夫人一起用60元人民币买来的、修车钱远多过买车钱的、曾经驮着我们,从一家两口到一家三口,在成贤街上晃悠的杂牌小破车来。

单车单车,异乡的温柔 ……

2006年3月6日星期一

三月小阳春 狗年好大雪

-ZH-

雪国人也没见过这么大的雪,瑞士沉在雪里面了(Die Schweiz versinkt im Schnee)。

今天 20min 的头版上说 “Mancherorts war so viel Schnee gefallen wie noch nie seit Messbeginn 1931”。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,意思就是:“有些地方的降雪量是1931年有记录以来所未见的”。哪些地方呢?“Rekordmengen verzeichneten St.Gallen, Zürich und Basel”. 圣加仑 65cm,苏黎世 54cm,巴塞尔 50cm。

从星期六早上开始,到星期天中午结束。

星期六是采购的日子,买了一天的东西,傍晚照例到Irchel Park去跑步,在二三十公分的积雪中跌跌撞撞一个圈子下来,再没有信心继续了。

星期天早上特别安静。起来一看,窗外的树篱俨然成了雪墙。公路上的雪不知什么时候被铲过了,但是车辆很少,不时地有工程车开过,带着大铲子。Tram是无影无踪了,怪不得那么安静。Taxi明显地比平时多。在报纸上看到有位老兄为了到火车站去买份报纸――平时是送到信箱里的――花了两个小时把车从雪堆里挖出来。呵呵,幸亏是星期天。

有小型铲雪车在清理人行道,更小型的铲雪机在清理住宅旁的小径(铲子已经力不从心了)。宽宽看得着了迷:铲雪机会把雪喷到路边的草地上去,实在是酷。大概就像我们小时候觉得开拖拉机很酷。

行人在马路中间大摇大摆,说不定有人滑雪上街呢。果然,今天的报纸上就有一个帅哥在街边玩滑雪板的大照片。

报纸上还说“苏黎世处于紧急状态(Zürich im Ausnahmezustand.)”。其实人家效率很高,虽然新闻标题中多见“混乱(Chaos)”之类的词,到了星期天下午就一切正常了。大道上的积雪早已铲除干净(堆到路边上了),窄窄的行人道酷似雪筑的战壕,匆匆的行人就在这战壕之中冲向各自的战场。

外面又是鹅毛大雪呢。

2006年3月4日星期六

下雪啰!

今天一大早就大雪纷飞,没多久便厚厚的,惹得宽宽要出去扔雪玩。
宽宽在大雪中兴奋地把雪球扔厨房的窗户,菲菲则在窗台上欢叫,没完没了。
但是雪太大,担心宽宽湿了衣服受凉,所以建议他堆个雪人然后回家。
宽宽于是有了新的目标,而菲菲则没劲头了,只是指着宽宽说:帽帽脏帽帽脏(宽宽的帽子上全白了)!
宽宽一口气堆了一家四口,尽兴而归!

菲菲入托啦

菲菲十五个月了,终于得到位子可以和哥哥一起"上学"了。这里入托儿所需要排队等位子:名额有限,额满为止。 在最初的一周,必须由家长陪着慢慢适应。第一天只有一个小时左右在学校,第二天看情况加长点,让孩子对学校的兴趣保持在一个水平,也让家长知晓孩子的活动内容和规律。托儿所的孩子们从几个月到四五岁都有,混合在一起仿佛一群兄弟姐妹。因为有哥哥在,菲菲很早就向往了,所以一点麻烦也没有。这真是我所希望的:让哥哥在最后的托儿所阶段和妹妹"同学",不至于菲菲象当初的哥哥那样孤孤单单。

2006年3月3日星期五

宽宽要上Kindergarten了

-ZH-

就是幼儿园+学前班。

昨天家长大会。 外面大雪纷飞,开会的礼堂内座无虚席,大概有200多人。

Power Point Presentation。全德语,不过是Hochdeutsch。配合画面,感觉要不是词汇量太少,也就基本领会了。

第一个内容就是交通安全,因为孩子就要学会自己上学回家了。印象深刻。先强调大人自己要做好榜样,因为孩子模仿性很强。放了一段电影,告诉你怎么样教孩子过马路,在雨天或晚上最好穿上能够反光的衣服等等。

有点奇怪的是,其实(这里的)瑞士人并不是那么恪守交通规则的。只要没有车辆,好像大部分人都会选择闯红灯或者不走斑马线。 hehe